国学典籍 成语词典 象棋残局 繁体字转换 字数统计 万年历 捐助    


返字结尾的成语
编号成语拼音释义
1迷而不返mí ér bù fǎn〖释义〗迷失了道路,不知道回来。比喻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。
〖出处〗汉·王粲《为刘表与袁尚书》:“若使迷而不返,遂而不改,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。”
〖示例〗
2废然而返fèi rán ér fǎn〖解释〗本指怒气消失,恢复常态,现在形容失望回来。
〖出处〗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我拂然而怒,而适先生之所,则废然而反。”
〖示例〗要他包饭,而馆中只有面,问以饭,曰无有,~。 ★鲁迅《两地书·八一》
3积重不返jī zhòng bù fǎn〖解释〗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,很难改变。同“积重难返”。
〖出处〗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三》:“故余谓偏伐阳者,韩非刑名之学;偏补阳者,商鞅富强之术。初用皆有功,积重不返,其损伤根本则一也。”
〖示例〗
4积重难返jī zhòng nán fǎn〖解释〗重:程度深;返:回转。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,很难改变。
〖出处〗《国语·晋语》:“重,无乃难迁乎?” 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·一三·旧制一废难复》:“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。”
〖示例〗无如~,不惟地方上不见些起色,久而久之,连那些地方官,也就视为具文。 ★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十回
5极重难返jí zhòng nán fǎn〖解释〗犹积重难返。指长期形成的风俗、习惯、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。用于消极方面。
〖出处〗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苏松二府田赋之重》:“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,始于景定,讫于洪武,而征科之额,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。”
〖示例〗‘九一八’事变以来……形成了目前‘共赴国难’的团结抗战,这实在是国家民族的最大喜事。然而有许多事体~。 ★郭沫若《羽羽集·武装民众之必要》
6乐而忘返lè ér wàng fǎn〖解释〗非常快乐,竟忘记回家。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,舍不得离开。
〖出处〗《史记·秦本纪》第五卷:“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……西巡狩,乐而忘归。”
〖示例〗但凡有可以消遣处,不是十天,就是半月,~。 ★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八十九回
7流连忘返liú lián wàng fǎn〖解释〗流连:留恋不止。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。留恋得忘记了回去。
〖出处〗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,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。”
〖示例〗四时随意出游,弦管相逐,~。 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一回
8迷而不返mí ér bù fǎn〖解释〗迷路后不知回来。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。
〖出处〗汉·王粲《为刘表与袁尚书》:“若使迷而不返,遂而不改,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。”
〖示例〗
9迷而知返mí ér zhī fǎn〖解释〗迷路后知道回来。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。
〖出处〗《宋书·二凶传·元凶劭》:“所以淹霆缓电者,犹冀弟迷而知返耳。”
〖示例〗
10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〖解释〗迷途:迷失道路;返:回来。迷了路知道回来。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,知道改正。
〖出处〗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术传》:“以身试祸,岂不痛哉!若迷而知反,尚可以免。”
〖示例〗夫~,往哲是也。 ★南朝·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11徒劳往返tú láo wǎng fǎn〖解释〗徒劳:白花力气。来回白跑。
〖出处〗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五十六回:“大夫今日见谕,公则公言之,私则私言之,不必效舌剑唇枪,徒劳往返耳。”
〖示例〗
12物极必返wù jí bì fǎn〖解释〗事物发展到极点,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同“物极必反”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
13物极将返wù jí jiāng fǎn〖解释〗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。同“物极则反”。
〖出处〗
〖示例〗
14一去不复返yī qù bù fù fǎn〖解释〗一去就不再回来了。
〖出处〗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
〖示例〗黄鹤~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 ★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诗
15执迷不返zhí mí bù fǎn〖解释〗亦作“执迷不反”。犹执迷不悟。
〖出处〗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上:“若负固不悛,执迷不返,则命将遣师,剿平诸国。”
〖示例〗每思公之所以~者,其病在多欲。 ★明·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
16只轮不返zhī lún bù fǎn〖解释〗只:一个。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。比喻全军覆没。
〖出处〗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,匹马只轮无反者。”
〖示例〗兵贵神速,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,杀得他~。 ★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七回
17逐宕失返zhú dàng shī fǎn〖解释〗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。指随逐时俗,而不知返归根本。
〖出处〗张尔田《〈词莂〉序》:“虽絜瓶庸受,逐宕失返,若夫越世扶衰,有足征也。”
〖示例〗
18逐流忘返zhú liú wàng fǎn〖解释〗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。指随逐时俗,而不知返归根本。
〖出处〗章炳麟《文学说例》:“不通斯例,则古义不完,逐流忘返,则谬说滋起。”
〖示例〗